管科新职教育科技中心 专业人才技能培训中心
托尼·朱特谈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长19世纪与短20世纪
发布时间:2021/9/28 12:06:49 作者:互联网 阅读量:3596

当今英语世界的历史学家中存在着“霍布斯鲍姆一代”,这个群体极具辨识性。这些人中有男有女,大约在1959年到1975年之间进入历史学领域;虽说他们对历史所下的许多结论与霍布斯鲍姆不再一样,然而正是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的著作影响了他们近年以来的学术兴趣。霍布斯鲍姆于1959年出版了《原始的叛乱》(Primitive Rebels),该书的内容极具震撼力,影响深远,当时年轻的城市青年通过此书了解到欧洲及其他地区农村的反抗运动。许多学者受这本书启发写出了许多著作,因为这些作品的影响,如今我们对有关乡村反抗运动的历史不再感到陌生。霍布斯鲍姆的《工人》(Labouring Men),《工业与帝国》( Industry and Empire)以及与乔治·鲁德(George Rude) 合著的《斯温大尉》(Captain Swing) 改写了英国的经济史和劳工运动史;英国激进运动的历史书写传统几乎被遗忘,这几本著作让学术界重新关注起这一传统,学者们又重新开始研究工匠、工人的生存境况和经验。霍布斯鲍姆的工作令这一研究在方法上成熟起来,还让其获得了十分罕有的知识上的广度。

这些书的结论和阐释今天看起来似乎中规中矩,可那正是因为霍布斯鲍姆对这些主题做了专门的探讨,我们无法想象在他做这些工作之前我们是怎样认识这些主题的。在他之后的研究者对他的结论和阐释无论是做种种修改还是增添符合潮流的内容都不足以削弱原作持久的影响力。

然而霍布斯鲍姆对我们的历史认知带来的影响最持久的作品是他的“年代三部曲”。这三本书覆盖的时间从1789年始,至1914年终,也就是所谓“长19世纪”的时间范围;其中的第一卷《革命的年代:1789—1848》出版于1962年。我们很难说清楚这本书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因为它已经成为我们对这一段历史的认知中不可磨灭的部分,在它之后的所有作品要不就是不自觉采用了它,要不就是要挑战它。霍布斯鲍姆在这本书中对这一时期的社会剧变进行论述,西欧与北欧国家的资产阶级在此期间兴起并进而发挥巨大影响,这个年代的大变局正由此主导。他的这一阐释广为人们所接受,最终成为某种“常规”论述,受到持续不断的批评和修正。“年代三部曲”中的第二卷《资本的年代:1848—1875》于1975年出版,霍布斯鲍姆在书中所用到的材料来源极广,他在其中加入了自己对这段历史深入的理解,对19世纪中期做了一番透彻的审视。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他最伟大的作品,他在其中将维多利亚中期(mid-Vitorian)世界各地的社会转型放到一起书写,形成统一而有力的历史叙事。《帝国的年代:1875—1914》于12年后问世,书中透着哀婉,似乎这位研究19世纪最重要的历史学家看到他所研究的历史在自己笔下终结心中充满遗憾。千变万化是这个时代留给人的主要印象,人们为财富和知识的迅速累积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它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期许的时代,人们对更美好、更精彩的未来很是乐观。霍布斯鲍姆在《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中提醒我们,19世纪是“我的年代”;和马克思一样,他尽力去分析19世纪隐匿的发展路径,对于这个时代那许多惊人的成就,他毫不掩饰自己的钦羡与尊敬。

因而,当霍布斯鲍姆写出探讨20世纪(1914年到1991年,所谓“短20世纪”)的第四卷时,我感到颇为意外。正如他在书的前言中所写:“我在整个学术生涯中一直回避对1914年以后历史的研究。”他对此给出的理由并不新鲜:我们跟这些历史事件时间隔得太近,没办法保证不带偏见(霍布斯鲍姆出生于1917年,他的人生几乎与他所写的历史重叠),供以解释这段历史的资料尚不够充分,故而现在来说明这段时间里发生的事件所具有的意义为时尚早。

然而,很显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让他一直回避1914年以后的历史,对此他也不会否认:这个他几乎一生信奉、追求的政治的、社会的理想与制度在20世纪行将结束时轰然倒塌。我们很难不去看到这个时代的黑暗、阴郁以及其中所充斥的过失与灾难。霍布斯鲍姆与和他同时代的其他身为英国共产党或者前共产党的杰出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希尔(Christopher Hill)、罗德尼·希尔顿(Rodney Hilton)、爱德华·汤普生(Edward Thompson)]一样,只能将注意力放在以前的革命年代,英国共产党的路线决定了他们不能就近期发生的事件公开发表文章讨论。除此以外,对于霍布斯鲍姆这样一个终生是共产党员同时又是严肃学者的人而言,他在解释20世纪的历史时面临许多无可逾越的障碍,这点他在《极端的年代:1914—1991》一书中不经意间有所显露。

尽管如此,霍布斯鲍姆的这本书从许多方面来看仍然是部杰作。书中所持论点明确,从该书的三层结构中也可以看出来:第一部,“大灾难的年代”涵盖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第三帝国覆灭; 第二部,“黄金时代”记录的是自50年代开始的经济发展、社会转型,这一前所未见的非凡时代终止于70年代中期,于是便到了第三部也是最后一部分,“天崩地裂”,这部分主要记述过去20年间的历史。每部分都有一个主题,围绕主题展开对该阶段历史细节的叙述。在霍布斯鲍姆笔下,自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刺,这个世界在之后的40年间“从一个灾难跌跌撞撞走向下一个灾难”;这个时代充斥着凄惨与恐怖的景象,数以百万计的难民在欧洲次大陆上无助地漂泊;此前经过几个世纪才得以艰难建立的战争规则被彻底抛弃。(“二战”中,550万苏联战俘约有330万人死亡,这样的死亡率以及很多其他统计数据在之前的时代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对于所谓“黄金时代”,霍布斯鲍姆认为它开启于“二战”结束,人类中的80%走出了“中世纪”;欧洲列强放弃了其在亚非大陆的殖民地,这些宗主国发生的巨大社会变动与紊乱不亚于那些前殖民地国家。战后西方世界的资本主义获得了巨大成功,经济发展的速度前所未有,越来越多的人收获了发展的红利,但是在这样的成功中也埋着堕落与腐朽的种子。霍布斯鲍姆对他所掌握的史料进行精妙的马克思主义解读这点很具有标志性。

快速扩张、创新的经验令我们有了新的期望与制度,而它们的出现令我们的世界变得难以辨认,前人的实践无法得到承继,不同世代、职业之间缺乏延续性与一致性。只举一例,随着知识与资源(包括武器)为广大民众所拥有,此类资源越来越多地集中到不受管控的个人手中,资本主义这个让知识、资源能够为更多人所有的制度也可能随之遭到破坏。没有了共同的惯例、共有的文化与目标,我们的世界便“失去了方位,滑向动荡与危机”。

总之,霍布斯鲍姆笔下的20世纪历史是一个文明走向衰落的故事,这个世界全面实现了19世纪的物质和文化潜力,却背离了19世纪的承诺。在战争时期,某些国家恢复对手无寸铁的平民使用化学武器(在伊拉克,他们对自己国家的平民使用化学武器);不受控制的市场力量所带来的社会不公和“环境不公平”(environmental inequities)现象有上升的趋势,而人们那种共同利益、共同传承的感受却迅速萎缩了。在政治方面,“由于有组织的群众性政党(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和以阶级为基础的政党,或以意识形态和阶级两者为基础的政党)的衰落,那个把男男女女变成政治上活跃的公民的社会引擎不复存在”。在文化方面,所有的一切现在都是“后××”:

后工业化,后帝国时代,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后马克思主义,后古腾堡或者其他一些什么。这些前缀像葬礼一样,它们对死亡做了正式的承认,却没有对死后生命的本质达成共识,也不认为死后生命的本质具有某种确定性。

霍布斯鲍姆的叙述里有着一种末日迫近的悲观气氛。

但是,这并没有减损这本书的优点。《极端的年代》跟霍布斯鲍姆以前的作品一样,他用简洁、明快的文字来描述和分析,完全没有术语,亦没有傲慢和虚饰。他会用简单、醒目且时常巧妙的语句来表达一些重要的观点: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政治影响做了这样的评论,“从法国边界到日本海,所有旧政权都荡然无存”;他提醒我们希特勒对民主国家的评价很低,“让他认真对待的唯一的民主国家是英国,他认为当时的英国不是完全民主的国家,这点他说对了”。霍布斯鲍姆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60年代新左派相当低的评价:

许多年轻、有前途的左派引用毛泽东取得革命胜利的战略——动员农村百万人包围城市这个现状维护者的据点,然而就在那时候,数以百万计人却正在放弃他们的村庄,迁入城市。

霍布斯鲍姆提到数以百万计的农民这一点提醒我们,虽然霍布斯鲍姆的研究以欧洲为中心并对此很坦然,但他所涉及的范围很独特。特别是他对拉丁美洲带有同情的第一手知识让他在叙述起大萧条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的这部分内容变得丰富起来;他将波兰团结工会与巴西工人党放在一起比较,二者都是在80年代发展起来的反对专制政权的全国性劳工组织,这种比较具有原创性并且可以激发人们去思考。可以肯定的是,他广泛阅读有关南半球的文献,对东半球涉猎甚少,这种侧重所产生的不幸结果下面将会讨论到;他显然对有关秘鲁的激进分子和那不勒斯的土匪的文献很熟悉(霍布斯鲍姆跟这些人也很熟悉),他在讨论社会和经济改革在落后社会中的作用中使用了自己这方面的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也可以毫不费劲地从1982年出版的《食物和食物生产大百科全书》(Food and FoodProduction Encyclopedia)中找到证据来说明他对消费主义的某个观点(题为“Formed,Fabricated and Restructured Meat Products”的一篇文章)。

这本书提醒我们,无论从所受训练还是从个人偏好来看,霍布斯鲍姆都是一位经济史学家,他善于分析。他在讨论大萧条或者战后经济繁荣的性质和后果时非常出色,他会尽力避免从军事或政治角度讨论问题。他对苏联经济的荒谬之处所做的说明明显优于他对苏联社会政治方面的研究。他认为苏联是“生产能源的殖民地加上一些先进的工业经济体(主要是苏联在其西方的卫星国)”,他将其社会主义经济称为“建立在铁和烟雾基础上的陈旧工业体系”。

与此相类似,他更安心于将法西斯主义看作世界经济危机的产物,而对政治方面的根源则只做非常简要的讨论。他对1989年东欧剧变的描述接近经济决定论,我并不是否认债务危机和经济管理不善是东欧剧变的重要因素,恰恰相反,我认为这些都是重要因素;但霍布斯鲍姆所讨论的因素显然是他熟悉的领域之中的内容,他也更喜欢停留在他熟悉的领域里。然而,他对西方国家在1974年的转折点之后发展的描述也因此变得更有说服力,他对国际经济的长期困境做出了明确和令人信服的分析。他对国民福利经济学的危机的描述也同样清晰:一些国家的领导人为避免经济衰退所带来的政治成本,试图通过对日益萎缩的劳动人口征税来补贴他们政策的受害者,国民福利经济学的危机因之产生。

尽管《极端的年代》一书很强调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和宽泛的世俗模式(这是霍布斯鲍姆的写作特征),它也是霍布斯鲍姆最有个人色彩的一本书;这本书的情绪在相当正式的解释性视角和一种密切的、几乎是私人性的评论之间来回摇摆。他说自己通过“观察和倾听”来研究20世纪,我们可以相信这一点。霍布斯鲍姆的祖父是奥地利人,他在书里写到他祖父从到期的保险单中取出的钱只够他在自己最喜欢的咖啡馆里喝一杯咖啡。从这个画面我们可以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货膨胀的情况;霍布斯鲍姆写到了60年代城市的衰败景象,这种景象令他在审美上感到厌恶,他将其与自己童年的回忆中维也纳的那些“自由资产阶级的伟大建筑”做对比。书中有些内容基于霍布斯鲍姆自己的回忆,他在书中提及1939年的自己并不认为殖民帝国的崩溃很快就会到来;他和其他一些来自英国及英国殖民地的人当时在一所为年轻共产党人设立的学校中学习,他们当时都没有预料到这一点。

对于巴勒莫的社会变革、圣保罗的失业情况或者在中国引入资本主义的风险的证据,他可以引用与西西里的强盗、巴西的工人运动组织者和中国共产党官员的谈话(在《名人录》中他将“旅行”列为自己的消遣不是没有缘故的)。作为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研究员,他认识阿兰·图灵(Alan Turing)这位命运多舛的电脑发明者,而共产党的关系让他可以引用博洛尼亚市长(他是共产党)谈论有关艾米利亚—罗马涅地区农业、工业经济有利条件的个人言论。

霍布斯鲍姆在讲述自己20世纪的个人经历时坦率且诚实,很能博得读者的信任。他曾经听过卡斯特罗几个小时漫无边际的讲话,他称自己是“专心致志、不加质询的群众”中的一员;他提醒我们,“左派的传统”不承认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工人在法西斯主义掌权以后会支持法西斯主义;他写过一个生活在伦敦的英国共产党组织者,此人在发现考文垂的工人过着相对富裕的生活时表现出了天真的震惊:“你知道那里的同志们有汽车吗?”

他有时会犯错,他也会说自己犯了错。他曾多次对一些职业记者能够看到他这个马克思主义学者错过的事情表示钦佩。一位《泰晤士报》驻中国记者40年前预言,到21世纪时,共产主义会在除了中国以外的所有地方消失,共产主义在中国会被转化为国家意识形态。霍布斯鲍姆承认当时这个预言让他震惊,但是今天这个预言听起来非常有道理。在书的最后,霍布斯鲍姆在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困境进行沉思时也承认:人类“给自己带来的问题自己并非总是可以解决”。

如果这本书的优点来自作者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个人品质,那么它的一些缺陷也是来自于此,或者更确切地说,它唯一一个缺陷正来源于此,因为其实只有这一个缺陷,尽管这个缺陷的表现形式多样。因为20世纪的主要事件和冲突发生在霍布斯鲍姆的有生之年(他最近在BBC提醒我们,他从青年时期便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所以他在这些事件和冲突逐一发生时看待它们的眼光与他在反观历史时看待它们的眼光并无不同也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左与右,法西斯与共产主义,进步和反动这一组组分类似乎牢牢树立在霍布斯鲍姆的观念中,自从30年代他第一次知道这些分类以后,它们在霍布斯鲍姆的观念中就没有过什么变化。

在我看来,霍布斯鲍姆错失了良机。在霍布斯鲍姆看来,西班牙内战所塑造的联盟和忠诚仍然是“唯一显得纯粹和有吸引力的政治目标,即使现在回顾起来也依然如1936年一样”。但也就是因为这个,西班牙内战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30年代不同情况下的诸多争端导致了许多错误观念的产生,给根本上重新思考这些错误观念造成了障碍。

因此,霍布斯鲍姆不仅没有讨论斯大林利用西班牙内战以反法西斯战争为由在西班牙和国际上进行各种清算,他也没有考虑国际共产主义在20世纪头20年中经过在军事、经济和战略上的灾难之后,“团结一致反法西斯”的经历是怎样帮助国际共产主义建立新形象的。如果我们要了解20世纪,那么我们就要理解共产主义所经历的这种彻底的形象重塑(1943年后又小小地重复了一次)。然而,霍布斯鲍姆在这本书中对共产主义思想和实践模式的描述与当时人们的理解基本一样,甚至连他使用的语言和分类都和以前一样,所以他只使用了布尔什维克主义自己很有限的语言,而没有分析布尔什维克主义的现象。

霍布斯鲍姆因此非常明确地把布尔什维克革命和之后在俄国建立的共产主义政权视为“将落后国家转变为先进国家的方案”,很多“修正主义者”和抱有同情态度的左派批评家在解释列宁的革命为何会变成斯大林的独裁统治时都曾用到霍布斯鲍姆的理路。霍布斯鲍姆对“第三世界”所发生的政变(革命的现代化拥护者夺取首都,强行夺取政权)做了非常精彩的描述,可他并没有考虑这些政变是不是最早、最伟大的“将落后国家转变为先进国家的方案”。两者的区别似乎很小,却至关重要。霍布斯鲍姆认为布尔什维克革命不是单纯的“政变”,他自始至终都坚持认为是“群众”让这场革命获得了成功,如此共产主义革命的独特品质才得以保存。如今共产主义革命已经过去,霍布斯鲍姆所坚持的对20世纪的解释似乎越来越不充分。

与之相类似,霍布斯鲍姆在书中对法西斯主义的处理没有考虑到希特勒所发动的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场在欧洲发生的事实上的重大革命。这场战争改变了中欧和东欧,为战后“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扫除了障碍,而这些政权是建立在希特勒所带来的根本性改变之上的—特别是希特勒对中、东欧知识分子阶层和城市中产阶级的毁灭:首先是犹太人被屠杀,之后是战后德国人从获得解放的斯拉夫土地上被驱逐。因为他希望淡化法西斯主义的“革命”成分,故而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叙述方式十分陈旧,他忽略了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事实,即希特勒在中、东欧的所作所为日后恰为斯大林铺平了道路。在我看来,这似乎也是用当时看待世界的眼光看历史的结果,彼时,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在意识形态和军事上都爆发了全面冲突,而斯大林则代表了“左派”胜利的“启蒙主义”的力量。

霍布斯鲍姆的这种研究方法所导致的最明显的结果是他在书中对东欧的处理,或者更确切地说他的“不处理”;在这本将近600页长的书中,只有6页在写德国和俄罗斯之间土地上的“现实中的社会主义”(“Real Socialism”),而有关50年代臭名昭著的摆样子审判的内容则不到一个段落。霍布斯鲍姆对“冷战”起因的描述带有轻微的修正主义,他认为,美国先在法国和意大利将共产党排挤出政府(1947年5月),并且发出威胁如果1948年的意大利大选走向“错误”则将对之进行干预,“苏联才紧跟其后,将多党的‘人民民主国家’中的非共产党党派排除出去,并将这些国家重新界定为‘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用他的话说,在那之前,“苏联控制下的附庸国和该地的共产主义运动明确不照搬苏联模式,它们实行的是多党议会民主制度下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精确分配“冷战”的责任可能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但苏联在东欧选择什么时间实施共产主义战略以及实施该战略的目的肯定是明确的。无论1945年斯大林和他的追随者心中对于东欧地区所谓“友好”政权的定义是什么,它必然不是指“多党制的民主政权”。用政治学家肯尼斯·乔伊特(Kenneth Jowitt)的话说就是,1948年4月意大利大选前苏联就已经开始在“相邻的各国建立相同的政权”了。最明显的例子是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安德烈·维辛斯基(Andrei Vyshinsky)1945年2月到达罗马尼亚,他来决定谁可以加入“联合”政府,谁不能加入;在保加利亚,农民党领袖尼古拉·佩特科夫(Nikola Petkov)于1947年6月被捕,在接受了可耻的摆样子审判后,于同年9月被处死。

至少到1947年,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情况都比较混乱。在匈牙利共产党的恐吓下,支持率很高的匈牙利小农党(Smallholder Party)代表被迫退出议会。在捷克斯洛伐克,即使捷共有很强的民众支持,并且已经在1946年的选举中获得了38%的选票,到了1947年,他们的选举支持率也大幅下跌。捷共对此采取的措施有:运用其在警察和内政部的影响力诽谤和诋毁他们的对手(尤其是斯洛伐克民主党和捷克国家社会主义党),并在1948年2月(该年意大利大选的两个月前)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

波兰对“多党民主制”不抱幻想。1945年的战后内阁中的22名成员里有14人曾是共产党民族解放委员会(即“卢布林”委员会)成员,该委员会于1944年7月由苏联军队指派负责管理获得解放的波兰。波兰于1946年7月举行了公投,在此之前波兰政府发动了一场暴力镇压,非共产党的活动人士遭到了骚扰和恐吓,公投的结果被操纵,1947年1月大选的结果也一样被操纵:波兰农民党发言人无法使用电台,该党的支持者有数千人被抓;他们的候选人被取消资格,在议会和其他地方他们被指控从事间谍活动,以此来抹黑其领导层。即便如此,为防止选举失败,波兰统一工人党还投了伪票。选举结果引发了国际抗议,但无济于事。1947年10月波兰农民党斯坦尼斯瓦夫·米科瓦伊奇克(Stanislaw Mikolajczyk)害怕自己性命不保逃往国外。到1949年年初,这些手段让波兰和其他国家成为事实上的一党制国家,非共产党党派仅能作为共产党的盟友或听话的附庸存在,他们的领袖或死或流亡或坐牢。认为美国干预与其有伙伴关系的西欧国家的内政直接导致了这个过程的开始是完全错误的。

像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这样细致的历史学家竟会犯这样奇怪的错误,他可能会说这样的错误不会是个意外。他和马克思一样对这些小国家不是很感兴趣,这似乎才是困难所在。霍布斯鲍姆将1950年至1974年之间的二十多年称为“黄金时代”,这个说法对于比如来自布拉格的人而言会很有讽刺意味。关于华沙起义霍布斯鲍姆一反常态地这样写道:“过早发动城市起义会受到惩罚,1944年的华沙就遭到了惩罚,他们当时成功的机会虽然不小,但是这毕竟是孤注一掷之举。”霍布斯鲍姆需要漫不经心到一定程度才能写成这样。如果这是在说城市起义的一般情况,这种说法当然大致没错,但当时的情况是,苏联红军一直等到纳粹摧毁了波兰的抵抗之后才渡过维斯瓦河;往轻了说,霍布斯鲍姆对当时在波兰所发生事情的描述是对历史的不诚实。

但是,和另一位著名的左翼英国历史学家一样,霍布斯鲍姆似乎觉得这块“中间的土地”(指东欧)稍稍有些恼人。否则我们怎么解释他下面这个观点:他认为要避免“如奥匈帝国和土耳其这种古老帝国解体的命运”,布尔什维克模式是唯一的选择,“布尔什维克革命至少让沙皇俄国多民族领土的绝大部分又得以完整保存了74年”。他在书中稍后部分称,因为苏联的解体,“自18世纪中叶以来,的里雅斯特到符拉迪沃斯托克之间首次出现了空白”,从这里我们可以明确知道,霍布斯鲍姆上面的话是认真的。

对于生活在这片“空白”中的人们来说,他们看到的20世纪历史与霍布斯鲍姆所看到的非常不同。但他们必然是“民族主义者”,民族主义(另外还有宗教)这个主题在这本书中被忽视了。即使从一个纯粹的分析视角来看,这也似乎是个错误;无论怎么看待民族情感(霍布斯鲍姆在这本书中对民族感情很少给予同情,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是如此),以民族感情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中所占据的地位来看,肯定不是将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捷克人以及其他民族都轻蔑地评价为“群体自我中心主义”就足够了。如霍布斯鲍姆所说的,民族自决可能是愚蠢的,可能是对其无法解决的问题的一种“情绪性”反应;但是这样的表述可能会让我们丢失我们这个时代最根本的东西。如果不能够充分理解各种信仰——无论世俗的还是宗教的信仰,这会给研究20世纪的历史学家造成严重的障碍,且这种障碍还是自己所造成的。

有关信仰的问题让我们回到30年代,回到霍布斯鲍姆与他的材料的关系。虽然他没有受到与苏联有关的任何幻想误导,可是他就是不愿意承认它没有可取之处(比如他认为苏联维护了欧洲版图的稳定,或者将稳定强加于欧洲之上)。因此,他坚持认为,苏联至少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它将计划经济的思路遗赠给了西方;因此也就是说,苏联在威胁资本主义的生存的同时又给了资本主义存在下去的方法,最终拯救了资本主义,这太讽刺了。30年代的年轻激进分子们对制订计划充满热情,并最终在战后的西欧建立起混合所有制经济,然而这一切并非来自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霍布斯鲍姆没有注意到的是,战后的规划者中很多人的想法并非来自莫斯科,而是来自罗马(法国则是来自维希政府):经常是法西斯主义的规划而非共产党的规划对40年代的技术官僚更有吸引力。另一方面,对苏联的“五年计划”唱赞歌在知识分子中间很普遍——比如费边主义者,安德烈·纪德和其他人,还包括霍布斯鲍姆那一代的左翼学生。